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呼吁各国加强减灾努力

2015-04-26 战略与政策论坛

中新网4月26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消息,尼泊尔电视台的报道称,25日该国发生的8.1级强震,目前已经造成至少1500人丧生。

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境内(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里氏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震中距中国国境线直线距离约为50公里,距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约80公里,距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约415公里,距拉萨市约640公里。

尼泊尔此次地震是本世纪以来发生在陆地上的第5次八级大地震,前4次中国和智利各有两次:2001年昆仑山西口8.1级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05年智利8.1级和2010年8.8级地震。

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2015年3月18在日本仙台市闭幕,会议通过了2015年后的减灾框架计划。大会呼吁世界各国增加投入,加强能力建设,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新框架设定了包括到2030年大幅降低灾害死亡率、减少全球受灾人数及直接经济损失等全球性目标。

大会在审议《兵库行动框架》执行情况的基础上,交流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减灾工作的经验,包括灾后重建、运用科技进行减灾决策等,以及减灾在经济方面的影响。据统计,最近10年各种自然灾害造成全球70多万人丧生、140多万人受伤、约2300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高达1.4万亿美元。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大会期间呼吁增加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投入,减少经济损失。“我们可以选择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数字逐年增长而默默忍受,或者通过努力减少损失,把节省下来的大笔资金用于经济发展。每年在防灾方面投入60亿美元,到2030年我们就可以节省3600亿美元,”他说。

中国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会议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将按照2015年后国际减灾框架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为世界减灾工作做出贡献。

第一届世界减灾大会于1994年在日本横滨举行,通过了《横滨声明》和《减灾行动计划》。2005年印度洋地震海啸灾害发生后不久,在日本神户召开了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通过《兵库行动框架》。

附:三次世界减灾大会都在日本召开-日本的防灾减灾

201312月,日本发布《国土强韧化政策大纲》,计划将日本建设成能够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的“防灾大国”,重申“防灾”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以保护国民生命安全、迅速实现灾后重建与复兴。大纲确立了警察消防部门、保健医疗、能源、环境等12个分领域,及危机控制与管理、基础设施老化对策、防灾技术研发3个综合领域的重点任务,其中防灾技术研发包括灾害时期的能源供给技术、抗震住宅的更新换代技术、确保交通畅通的技术等。

2014年117日,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未来复兴再生战略协议会讨论了日本未来重建复兴的问题,提出以《国土强韧化政策大纲》为蓝图,探讨运用日本的科技力量来建设“防灾大国”。如通过基因技术分析环境、遗传与疾病的相关性问题,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培养紧缺的生物、医疗人才,保护居民远离灾害困扰;研发抗震强化技术、构建地震海啸预测网络,研发新型观测技术、灾害危险性预测技术、传递和发布灾害信息的IT技术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